海洋资源开发从近岸走向深海

2013-05-20

来源:中国网

  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我国是毫无争议的海洋大国,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空间、海水、海洋可再生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

  然而,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明确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与优先领域,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科学、立体开发是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所副所长贾宇表示。

  海洋资源开发难持续

  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及规模不断扩大,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当其冲的就是岸线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大陆岸线长达18000千米,但由于大规模围填海工程消耗了大量的天然海岸线、公共可利用海岸线等稀缺资源,全国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已为人工岸线。“这导致自然景观破坏,滨海湿地丧失、海湾和河口纳潮量降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受损,防灾减灾能力降低。”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所环境资源研究室主任刘岩说。

  报告分析说,沿海各城市利用海洋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发展以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格局。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统筹规划,从渤海湾到北部湾,沿海各地临港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岸线资源管理粗放,难以发挥沿海地区岸线资源的整体功能。

  渔业资源的状态更不容乐观。“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可以说已经趋于枯竭。”刘岩介绍,随着我国海洋捕捞船只数量持续大量增加,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鳕鱼等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5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些近海资源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另一些海洋资源却开发能力不足、开发水平不高。“目前,中国近海原油探明率不足20%,天然气探明率不足10%,且70%的油气储量位于深水海域。”报告显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有了质的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油气的勘查与开采能力相对不足。

  依靠科技走向深海远海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深远海资源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深海基因资源、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正成为国际海洋资源开发的热点。

  “走向深海远海,是中国拓展国家资源储备和国家战略空间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报告认为。报告建议,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将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领域,加大投入,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

  “如何才能走向深海远海,首先要依靠科技。”刘岩认为,当前亟须发展海洋技术装备,提高海洋资源的探采能力。

  从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来看,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已经拥有自主深海探矿技术,深海采矿系统已产业化,具备了深海矿产资源商业化开发能力。而我国深海采矿技术还在设计阶段,尚未具备进入深海采矿的能力。

  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来看,虽然我国的深海工程装备及关键技术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150亿元建造的海洋油气勘查、物探、钻井、起重、铺管等系列深水工程装备,我国第一艘12缆深水地震勘探船以及“海洋石油981”第六代深水半潜式平台和第一艘深水工程船,但总体来看,仍不能满足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需要。我国油气开采中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相对滞后,每年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

  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来看,我国需提高远洋渔业整体竞争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动远洋船队装备建设,引导渔船和船用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远洋渔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建设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现代化船队。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资源的范畴越来越广,比如过去从没想过海洋空间、海水也是资源,比如海底生物基因资源的发现,因此一定要尽早谋划外海,做好公海资源争夺的技术准备。”刘岩建议,增强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开发深潜技术装备,实施深海基地、平台与重大工程。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