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学研用”模式 助力成果转化

2013-05-23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
创新“产学研用”模式 助力成果转化
    近日,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科院海洋所召开。该实验室将通过与国内多家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构建新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提升海洋农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带动和辐射我国海洋生态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青岛市第六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据了解,该实验室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建设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是目前青岛市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连接理论与实践 集中培养高端人才

  尽管我国每年有大量海洋科技成果问世,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仍有待加强,而这正是创建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表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方面很多,如何把自然资源变成有效的产业资源,这个过程需要各种技术投入。当前,青岛海洋成果的产业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孵化能力不足,今后必须突出孵化器的作用,在海洋产业成果孵化过程中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聚集和培育大量海洋高端人才。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国范表示:“该实验室的成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成为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连接点,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极大提高科技成果在青岛本地的转化率。同时,实验室将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养殖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带动和辐射我国海洋生态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院企联合 辐射沿海各省

  据了解,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前身是青岛海水生态养殖实验室,该实验室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加强院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皱纹盘鲍优良品系选育、大西洋鲑鱼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等项目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实验室约有20名科研人员。“由于实验室的科研力量有限,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院地合作新模式,建设院地合作平台,借助企业和地方的科研力量,建立了集成转化产业链。”
  目前该实验室已经与山东省约2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同时为青岛的养殖企业培训专业人才,通过与国内多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合作,该实验室已在辽宁、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合作建设中试示范成果转化基地,构建新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未来3年,实验室将完成设备与仪器配置,研究人员配置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初步建成一个集海洋生物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平台,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同时,该实验室计划在未来3年内申请专利50项以上,完成20项以上科研成果的研发、生产中试和产业化,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300名以上,为不少于30家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新增行业产值30亿元,行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10%,力争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

建设五大技术体系 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将致力于研究建立适合于现代产业发展的、以生态环境友好为基础的产业技术体系。据了解,实验室成立后,将针对海洋农业的产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以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为主线,深化建设贯穿海洋农业产业链的五大技术体系,包括养殖生态环境评价与预警预报、良种创制与苗种繁育、高效健康养殖与生态修复、营养与疫病防控、产品安全与溯源,并组建包含五大技术体系的海洋生态养殖研发平台。
  “生态养殖强调资源节约、节能减排以及产品的安全,这是未来海水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科院海洋所多年努力追求的养殖模式。”张国范表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